颗粒3D打印技术,亦称熔融颗粒制造(FGF),在增材制造领域凭借其独特优势正日益崭露头角。该技术通过将工程塑料颗粒熔融后逐层堆积,以构建三维物体,相较于传统的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FGF在材料成本、打印速度及大尺寸物体制造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FGF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材料的高效利用。由于直接采用塑料颗粒作为原料,省去了将颗粒制成线材的步骤,从而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同时,颗粒材料的熔融与挤出过程能够实现更高的打印速度,使得大尺寸物体的快速制造成为可能。目前,颗粒3D打印技术已在家具制造、建筑模型、汽车部件及医疗辅具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尽管FGF技术潜力巨大,但在打印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方面仍面临挑战。与FDM技术相比,FGF打印出的物体表面可能略显粗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高精度要求领域的应用。此外,颗粒3D打印设备的普及程度和技术支持相对滞后,也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未来的研究需要集中在提高FGF技术的打印精度、表面处理技术以及设备和技术支持的普及上,以实现颗粒3D打印技术的全面优化和应用扩展。
李熹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和“学术名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聚合物构件精密成形与3D打印等技术,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数十项企业委托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优秀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编著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报告简介:针对线材熔融成型材料有限、成型尺寸小、效率低、成本高四大痛点问题,研究了基于塑料颗粒的3D打印的关键技术,包括螺杆结构、控制系统、切片软件等,实现了PEEK、PPS、PEI等特种工程材料的精密打印,并提高了打印质量与成型效率。同时,利用4轴打印技术和基于机械臂的多自由度特点,基于自研的切片软件,实现了复杂零部件的快速打印成型。
演讲题目:低翘曲生物质/ABS基复合材料在颗粒3D打印大尺寸制件中的应用与创新
杜江华,工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通用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及成型加工。近5年主持省部级以上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子课题1项,企业委托开发横向项目10余项。
报告简介:在以粒料为原材料的工业级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 3D打印)制备大尺寸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制件过程中,制件易发生大的翘曲变形而使其打印终止、尺寸难于满足要求,因而,低翘曲ABS基复合材料制备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废弃生物质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低翘曲废弃生物质填充的ABS基复合材料,通过与ABS对比,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流变性、热导率、线膨胀性和应力松弛特等特性,分析了打印制件-板材(尺寸297 mm×210 mm×4 mm)的翘曲变形程度,建构了材料组成、性能与ABS基复合材料可打印性的关系,本工作对废弃生物质/ABS复合材料在FDM 3D打印大制品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注册费包含:会议期间资料费、餐费等;住宿费、交通费等自理;三人及以上组团参加享受费用9折优惠